网上有关“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类
(含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等五个专业)
为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2011年自动化学院各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即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前两年采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教学;修满规定学分后,学生根据学业倾向,遵循学校相关规定和程序在大类范围内选定专业,后两年按选定专业的培养方案修业。培养过程中,依托拥有国际一流设备的工程实训基地,构建网络化控制、物联网/传感网、汽车电子、智能电网、智能仪表、数控装备等工程实训系统,强化“构思-设计-实现-运行”的工程教育理念,突出“两化融合(信息化与工业化)”的专业特色与“网络化控制”技术优势,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和系统设计、产品研发、运行管理等工程能力。
本专业依托省部级重点学科,与Cisco(美国,世界500强企业)、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等国内外一流院所共建有9个联合研发中心,和四联集团、长安汽车集团等10家国内著名企业建有实训基地,与重庆机电集团、重庆电力、国网信通等有着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重点学科,培养符合“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需要,具备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特征,掌握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较宽知识面,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系统仿真、智能控制与人工智能、运动控制技术、网络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机器人、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
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权点,并联合培养博士生
优势专业方向:网络化控制、过程控制、嵌入式系统 特色二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
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拥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无缝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特色四 拥有国家科技合作示范基地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自动控制、检测与仪表、物联网系统、电子与通信、计算机与信息处理等方面的系统设计、软硬件开发、运行维护及运营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围绕“感知中国”的人才战略需求,以自动化、计算机、通信和光电等为支撑,以优质教学资源为保障,以智能化、网络化测控为特色,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能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仪表与智能系统、计算机应用与电子信息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产品设计制造、企业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测控电路、数字化测量技术及虚拟仪器、光电检测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网络测控技术、智能仪器仪表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重庆市特色专业,具有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为学生的深造提供了优良的专业支撑条件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特色二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重庆市首批优秀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专业面向传统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仪器仪表设计应用与系统测控
具有网络化测控、通信仪表与智能仪器、机器人与智能系统三个优势方向,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培养学生在测控领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应用能力。 特色四 建有测控技术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高水平科研及教改项目为基础的省部级专业实践及创新平台,与智能仪表、通信设备等领域企事业单位共建联合培养基 就业去向:服务于科研院所、三资企业、通信运营商等单位的网络测控、智能检测、通信仪表、车辆电子、机器人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系统设计、运行维护或工程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围绕电力工业及其相关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在电气工程、电力检测、工业过程控制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和电气自动化设备生产研发等工作,或在电力行业从事各种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维护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电机学、供配电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运动控制系统、风光储技术及应用、电气系统及继电保护、可编程控制技术及应用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具有工学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了良好条件。
以科研促教学,以实践促创新,以国内外著名/大型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导向,以“产学研合作”为纽带。 特色二 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
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高学历高职称教学团队,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高水平科研项目为基础,贴近工业实际、集智能配用电和风、光、储、微等多种智能电网要素相结合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电力系统及电气自动化设备为对象,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相结合、强弱电并举。 特色四 近三年该专业毕业生的平均授位率超过90%,平均就业率超过97%,且有不少学生考上重点院校的研究生 就业去向:主要服务电力工业及其相关产业,承担“智能电网”相关的工程设计、运行管理以及电气自动化设备的产品开发、安装维护等方面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自动化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宽广专业知识领域,从事物联网领域的系统设计、分析、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求。
主要课程: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系统设计、云计算与物联网智能信息处理、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与移动网融合技术、智能电网技术导论、工业物联网概论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工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融合、依托工业物联网与网络化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拥有的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标准。 特色二 专业方向服务领域广,就业范围宽;有海外学历经历、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教师,师资力量雄厚。 特色三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863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平台和教学平台,与美国思科、韩国多所大学、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等合作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特色四 具有“全国电子信息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试中心” 认定条件,“物联网工程师”及“嵌入式工程师”授权资格,是“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验证示范基地”,与北京大学出版社共同策划出版《物联网工程技术及其应用系列规划教材》。 就业去向:在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从事物联网/传感网、云端智能城市、智能系统等相关领域的系统设计、产品研发、运行管理等工作。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突出智能电网在我国实现能源战略合理布局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的重要平台作用,充分发挥本学院在智能电网方面的科研特长与技术优势,强化知识结构中的“信息网络与能源网络融合”特色,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我国发展坚强智能电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决策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
主要课程:电力系统分析、通信原理、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电网智能调度与控制技术、电磁兼容技术、智能电网输变配电技术、智能电器、微电网控制技术、电网监控与故障诊断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 特色一 专业发展起步早,本单位是全国第二批获得“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学位授予资格的少数高校之一,发展起步早;
专业建设投入大,中地共建、校企共建、产学研联合项目等投入建设了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实验室、风光互补系统和电磁兼容实验系统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实验平台。 特色二 专业内容强调智能电网相对于传统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互动化” 特征,符合智能电网国家战略发展需要;
专业定位超前,以信息、通信、自动化及相关的物联网专业知识为支撑,以智能电网发、输、变、配、用五个环节为对象,电力专业知识与信息通信专业知识相结合、能源网络与信息网络并举,重点培养具有信息通信理论背景的电力系统、电力电子与电气自动化等方向的人才。 特色三 专业科研实力雄厚,多次承担包括国家重大专项等国家及省部级重大和重点智能电网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多项,发表论文多篇;
产学研合作紧密,与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中国电科院和重庆市电力公司等电力部门或研发机构建立科研合作,为积极适应人才市场需求提供客观条件;
校企合作频繁,与新世纪电气、集智电气、华立仪表等电力设备生产商合作解决技术难题、开发新产品,为培养具有动手实践能力的学生奠定基础。 特色四 就业方向市场前景广阔,毕业生服务于国家及各省市地区电力企业及其相关设备制造产业、电力科研院所及研发机构等部门是智能电网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需求方向。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理工类)
培养目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专业特色,培养具备机械工程、智能制造、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公共基础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液压与气动、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课程,以及相关工程实践环节。
专业优势和特色:本专业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为特色,突出信息技术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应用,重点培养机电一体化系统、汽车电子技术、机器人、智能制造等方向的专业人才。
就业去向:就业面广,人才需求量大,毕业生主要在汽车与装备、IT制造、机电产品开发等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制造、维修维护与生产管理等工作。
西安邮电学院电子工程学院的下属系部
⑴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主要学些什么 开设课程有哪些
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 哈尔滨工业大学 3 长安大学 4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回 5 北京建筑大学 6 郑州答轻工业学院 7 沈阳建筑大学 8 南华大学 9 湘潭大学 10 山西大学 11 安徽建筑大学 12 青岛理工大学 13 山东建筑大学 14 南京工业大学 15 华东交通大学 16 苏州科技学院 17 扬州大学 18 湖南文理学院 19 天津城建大学 20 福建工程学院
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研究生吗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有研究生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掌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核心知识;掌握建筑暖通、给排水工程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主干知识。
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土建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建筑电气工程的最终目标是将各种硬件与软件资源优化组合,成为一个能满足用户能需要的完整体系,它将建筑物中用于楼宇自控,综合布线,计算机系统的各种相关网络中所有分离的设备的及其功能信息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既关联又统一协调的整体。未来的建筑的发展。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扩展阅读:
课程分类:
1、主干课程:建筑供配电技术、电气照明技术、公共安全技术基础、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综合布线、建筑设备自动化、BIM建筑设计实例、建筑电气深度设计等。主干课程为日后从事本专业不可不会的必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分水岭。
2、专业课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基础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专业课程多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电气控制类专业与建筑设备相关专业、概预算、工程管理等建筑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3、专业基础课程: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网络分析、电子技术基础(数电、模电)、电机与拖动基础、建筑制图、建筑概论等。专业基础为电气类专业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增加部分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了解。
4、基础课程:大学英语、大学体育、 ***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工程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工学类本科公共课程。
网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⑶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有哪些课程
主要课程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储电子技术基储应用电机技术、电气CAD、建筑供配电、建筑设备自动化、制冷与空调技术、楼宇给排水、楼宇综合自动化、电梯技术等。
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⑷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就业方向是什么啊
建筑电来气与智能化专业源的就业方向是:学校毕业后主要从事建筑行业。可以进入建筑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地产公司、装修设计公司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或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等工作。也可以从事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电气控制类相关工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具备智能室内环境设备系统及建筑公共设施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及国民经济各部门所需的特殊环境的研究开发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设计研究院、建筑工程公司、物业管理公司及相关的科研、生产、教学等单位从事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扩展阅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干课程和实践课程:
1、主干课程
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CAD、建筑供配电、智能建筑环境学、建筑设备与自动化、建筑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技术等。
2、实践课程
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网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网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⑸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都要学什么
专业课程包括:《电路分析》、《电子技术》、《机械基础》、《电机与拖动》、《建筑工程试图与构造》、《建筑智能集成基础》、《联动消防自动控制》、《电气测量》、《建筑供配电与照明》、《建筑弱电技术》、《工程测量》、《建筑电气自动控制》、《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组织管理》、《建筑电气工程预算》、《楼宇综合布线》设计课程包括:《建筑弱电技术课程设计》、《建筑供电与照明课程设计》、《自动消防课程设计》、《电气工程施工组织课程设计》、《电气安装工程造价计算》
</SPAN></SPAN>
⑹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学什么有用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需要学习的内容:电气控制与可编程、建筑制图与识图、电工基础、电子技术基础、应用电机技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气CAD、建筑供配电、智能建筑环境学、建筑设备与自动化、建筑信息设施系统、公共安全技术等。实践课程内容包括:认识实习、电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该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组态软件的使用方法。组态软件实际上也是一种通过灵活的组态方式,为用户提供快速构建工业自动控制系统监控功能的、通用层次的软件工具。组态软件广泛应用于机械、汽车、石油、化工、造纸、水处理以及过程控制等诸多领域。
(6)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课程扩展阅读: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主要面向建筑行业工程单位、 *** 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设计单位、施工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企事业单位或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施工及规划管理等工作。
毕业生能够在智能建筑类专业公司、大中型设备安装公司、智能化工程设计、文化/金融/宾馆饭店/大型商厦以及 *** 机关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电气与智能化工程项目的设计等工作。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就业岗位为:电气工程师、电气施工员、弱电工程师、水电工程师、机电工程师、机电设计师、弱电项目经理、安装工程师、项目经理、中级工程师、建筑智能化项目经理、弱电设计工程师等等。
⑺ 青岛理工大学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学生学什么课程
主干课程
为日后从事本专业不可不会的必要专业课程,是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分水岭。
专业课程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自动控制原理、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基础基础、电力电子技术、建筑安装工程造价与施工管理、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等。
多为电气工程、自动化等电气控制类专业与建筑设备相关专业、概预算、工程管理等建筑相关专业的专业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
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网络分析、电子技术基础(数电、模电)、电机与拖动基础、建筑制图、建筑概论等。
专业基础为电气类专业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增加部分建筑类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了解。
基础课程
大学英语、大学体育、 *** 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工程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等工学类本科公共课程
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有什么异同
电气自动化专业介绍
一、专业概况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正在和继续需要大批技术应用型实用人才。电气自动化技术是现代制造技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术门类,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乃至综合竞争力的综合反映,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前导地位。电气自动化技术,集机、电、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于一体,是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结系淖酆涎Э疲诠窬媒ㄉ柚姓加兄匾牡匚弧R虼耍梢运档缙远际跏嵌ヌ炝⒌氐氖乱担枪窬梅⒄购腿嗣裆钏教岣叩奈镏侍跫 ?br>
(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业务素质,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常用电气自动化设备、常用电气设备、供配电系统和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PLC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的实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及职业能力分析
1、培养要求:本专业主要学习电气自动化的专业技术知识,应具有较强的本专业技术应用能力。
2、职业能力分析
(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职业道德和人文素质,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及继续学习能力。
(2)具有较强的用英语进行人际和人机交流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
(3)具有较强的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生活所必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熟练使用电子电气CAD软件;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4)具有分析和测试常见的电工电子线路,能设计一般电工电子应用线路,能熟练使用常规电工电子仪器、仪表,具有熟练的电工基本操作技能。
(5)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原理及使用;能熟练阅读电气控制线路的原理图与接线图;具有对常规电气设备、供配电设备等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维护能力。
(6)具有正确选用、安装、调试、维护电力电子装置和典型交、直流调速系统的能力。
(7)具有熟练的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
(8)具有以嵌入式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基本应用能力,对相应控制系统具有调试维护能力。
(9)具有对一般的机械零件图、产品装配图与机械、液压和气压传动系统回路的识读能力,了解常用机械设备的结构特点及工艺过程,了解常见的机械和电气的配合关系。
(10)了解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共分五部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公共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 *** 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育、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操作基础等。
2、专业必修课包括: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机械制图及公差、机械工程基础、嵌入式计算机原理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C语言、工厂电气控制技术、电子电气CAD、变配电技术、变频调速原理与应用、工业控制网络、DSP原理与应用及专业英语等。其中主干课程为: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及拖动基础、嵌入式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检测与转换技术、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自动控制原理与系统等。
3、专业限选课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仪表、控制电机、智能控制等。
4专业任选课包括:电工电子工艺、多媒体技术、楼宇自动化、计算机系统仿真、计算机维修、程序设计(VB)等。
5、公共选修课包括:包括两个能力模块:经济管理科学类和人文与社会科学类。
(四)、实践教学环节
1、专业主要实践教学包括:电工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机与电力拖动实验、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实验、嵌入式计算机原理实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实验、电工基础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嵌入式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课程设计、自控系统课程设计、综合系统实训、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专业参观、综合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2、非专业实践教学包括:入学教育、军训、暑期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体育活动、文艺活动等。
(五)、职业技能证书
本专业证书包含三个方面:
1、公共必修证书:PET、计算机一级证书。
2、专业必修证书:CAD初级、维修电工中级。
3、任选证书:CET四级证书、计算机三级证书(单片机方向)、CAD中级证书、维修电工高级证书、气液电控制技术。
(六)、本专业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现有师资26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有17人,“双师型”教师10人。能够满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的需要。
二、职业前景
1、对口行业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传统而具有新内涵的专业,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从事电气自动化技术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术能力,主要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本专业的毕业生可就职于国防、航天、航空、航海、铁道、机械、轻工、化工、电子、电力、电信、钢铁、石油、矿山、煤炭、地质、勘测等广泛的工业、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也可就职于现代物流及现代服务业。
2、就业前景
在上海市经济委员会的《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的行动纲要》中指出:加快推动制造业的战略升级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需要,也是上海建立新型产业体系,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坚持“四个中心”的客观要求。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的重点包括: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和现代生物与现代医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民用飞机;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大型成套设备、电站设备、新能源和新型环保设备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精品钢材制造业;生产 *** 业重点发展制造业物流、技术服务等产业;大力发展就业广、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根据电气自动化的内涵,上述产业无不包含电气自动化技术,同时也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上海市 *** 组织的《面向新世纪上海紧缺人才需求趋势与开发研究对策》的报告显示,复合型技术人才是紧缺的专业人才,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有效载体。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年内,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
⑼ 哈工大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大一课程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是一个研究所吧,一般来讲,工大电气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上的课程一样。但是大三上开始跟导师,每个研究所会有一些不一样。自学,还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基础课程,电气学科需要很多实验作为理论的辅助,自己纯粹从书本看理论比较困难。至于建筑电气和智能化,属于实用性比较高的专业方向。单纯看书可能就只能理解皮毛。基础课程包括电路,电子,电磁场,电机学,电力电子,自控原理等等。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供配电,通信网络,建筑智能化等等。
微电子学系承担“微电子学”和“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两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下设微电子学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其中微电子学实验室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微电子学系现有教师24人,其中实验室教师4人;教授5人、副教授2人;硕士生导师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本教学团队为省级“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微电子学系负责两个专业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专业间课程体系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微电子学”专业侧重模拟集成电路、工艺、版图后端设计、验证人才的培养,“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侧重数字和模拟集成电路前端设计、验证人才的培养。本专业的在校学生先后在 “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全国和省级竞赛中获得10余项奖励。
微电子学系坚持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以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大力加强科研与学科建设。近年来先后承担“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重大项目4项,其它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布图保护两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光电子技术系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主要围绕光电信息的获取、处理、传输和显示。现有专职、兼职教师共3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讲师和工程师16人、助教7人,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4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4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00年开始招生,以光纤通信和光电子为主要专业方向,主要开设《光学》、《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与器件》、《电信传输原理》、《光纤通信》、《光传输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以光电信息传感与测量、光电信息及图像处理两大专业方向展开特色教学,主要开设《物理光学》、《应用光学》、《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光电传感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
光电信息工程专业2006年开始招生,以光电显示、特别是液晶显示为专业方向,主要开设《光学》、《光电子学》、《半导体物理》、《信息显示技术原理》、《发光材料与器件基础》、《显示器件驱动技术》、《光电信息处理技术》等课程。
光电子技术系下设电子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工程三个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680平方米,总资产达到900多万。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合作交流,承担并完成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完成西安邮电大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教材2部。 电子信息工程系隶属于电子工程学院,承担着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担负着«电磁场与电磁波»全校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以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的专业平台课程«数字图像处理»、«语音信号处理»、«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基础»、«天线与电波»、«射频/微波电路设计»等的教学任务。该系包括电子信息工程、图像处理与GPU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共3个实验室,其中图像处理与GPU实验室为中省共建实验室,形成了微波与天线技术、图像与语音信息处理的硬件系统开发等相关研究方向。
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3人,讲师9人,助教3人,具有博、硕士学历者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系部现有教师中多人曾荣获 “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电子信息工程系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合作交流,先后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西安邮电大学院立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同时完成多项西安邮电大学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项目;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多部,其中«射频电路理论与设计»、«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已被列为普通高等院校电子信息类系列教材;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上百篇,其中核心期刊几十篇,被EI收录多篇。
电子信息工程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相关课程讲授,专业课程设计、开放式实验和毕业设计,充分利用实验室中的现有设备,使学生在掌握射频/微波仿真设计或图像、语音信号处理硬件系统的基础上,设计/制作实验产品,为学生全面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部是电子工程学院下设的一个教学系部。该教学部承担着全校的《电路分析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程,并承担着《EDA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电路分析课程设计》、《数字逻辑系统课程设计》实践课教学任务。其中课程《电路分析基础》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多次获得学校优秀课程。基础教学部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素质教育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了分模块、分方向、内容相互衔接的课程教学体系。
基础教学部现有教师2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24人。近5年,主持和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学院自立项目7项。发表教学科研论文150余篇,其中EI检索10篇,中文核心期刊30篇。出版专著7本。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西安邮电学院教学成果奖3项。5人次获得过西安邮电学院“十佳教师”称号。5名老师在校级讲课比赛中获奖。4名教师获得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设计工程师(EDP)专业技术资格认证考评员。在全国及陕西省大学生电子竞赛中指导学生所获奖项在省高校中名列前茅。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创建于1986 年,承担着全院电工电子类实验课程教学任务。经过近二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我院的重要的教学科研实验基地。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设电路实验、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数字逻辑电路实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电装实习、毕业设计和开放性实验等课程。形成从低到高、从基础到前沿,从接受知识型到培养综合能力型的电工电子基础实验课程新体系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位于新校区三号实验楼,共有各类实验室22个,总面积约3000平米。目前共有各类电工电子实验仪器520套,电装实习设备200套,计算机320台。
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共有专职实验室教师28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5人,中级职称19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2人。电子工程学院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激励高水平师资积极投入实验教学工作。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队伍互通,教学、科研、技术兼容,核心骨干相对稳定,建立实验教学人员科学有效的培养培训制度,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教学科研能力强,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学队伍。
关于“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空江夜泊]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heathy.com/changshi/202508-263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空江夜泊”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文章不错《重庆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的专业介绍(本科)》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