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文/余光
1941年7月以后,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从苏常太清乡区突围,转战来到苏北地区,受到新四军军长陈毅的接见,陈毅鼓励六师十八旅要成为“模范游击兵团”。军长的指示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热情,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宣传股长过鉴清,找来了华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的黄苇,他说:“最近,陈毅军长对六师十八旅有个指示:你们要成为游击兵团的模范。你是从‘鲁艺’毕业的,既善唱歌,又会谱曲,我想把我们的团史写成一支歌,由你谱曲。”黄苇听后,感到这是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愉快地接受了这项特殊的任务。 过鉴清是位江抗老战士,对五十二团的发展史十分熟悉,这是一支由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发展壮大起来的部队,最后由过鉴清敲定歌曲题目为《你是游击兵团》,全面反映十八旅和五十二团发展壮大和转战大江南北的战斗历程。仅两天时间,过鉴清就把歌词写了出来,句式长短不一,初看像新诗,又不很押韵,内容却很丰富。过鉴清把歌词交给团政治处主任彭冲过目,彭冲十分细致地逐句修改,过鉴清又把歌词交给当年在阳澄湖畔养伤的老战士们过目,他们都提出了许多中肯的修改意见。歌词形成后,交给黄苇谱曲。黄苇首先充分理解歌词的含义,争取尽可能达到词曲的完美统一。这支歌终于在1943年11月份完成,不久在全团教唱。1944年,十八旅旅部组织全旅歌咏队会演,五十二团的歌咏队唱的就是这支歌。那天,队员们的兴致很高,一个个唱得雄赳赳,气昂昂,十分雄壮,旅政治部主任刘飞、参谋长夏光等观看演出后,十分满意。当时刘飞、夏光等首长认为,当年由36个伤病员发展起来的不仅是五十二团,还有五十四团,这支歌应该成为十八旅的战歌。于是这支歌后来又加了一个“歌颂十八旅”的副标题。
? 第一位作者崔左夫〔照片〕。198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的“芦苇火种”条目写道:剧本取材于崔左夫所写的《血染着的姓名》。早在1948年11月13日,作为战地记者的崔左夫参加采访淮海战役,华野一纵队司令刘飞指着打扫战场归来的一支部队对崔左夫说:“这个团的前身是新四军六师十八旅五十二团,最早的一批战斗骨干是留在阳澄湖畔芦苇荡里的‘江抗’伤病员,他们的经历,以后你可以写一写……”跟随刘飞的警卫说:“我们的司令员对十八旅有很深的感情,那些养伤的伤病员发展成团时,他任团长;发展成旅,他任旅长;发展成师时,他任师长。他肚里的战斗故事很多很多,以后有机会,你好好的来采访他。”事隔九年,1957年6月,崔左夫专程来到苏州、常熟、太仓等地采访了两个多月时间,写出了纪实文学《血染着的姓名----36个伤病员斗争纪实》一文,这就为后来创作的沪剧《芦苇火种》提供了素材。
第二位作者刘飞〔照片〕。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前夕,《红旗飘飘》杂志编辑部向全军高级干部征集革命回忆录。当时任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的刘飞接到通知后,决心将他那段在东路地区的抗战故事写出来。然而,正当刘飞提笔写回忆录时,他患病了,去莫干山疗养。在疗养地,刘飞时时回忆起当年36个伤病员以及江抗部队同日伪斗争的往事,觉得不写出来于心不安。于是,他抱病口述,由他夫人朱一,秘书高松记录整理,写成了长篇回忆录《火种》。这篇洋洋10万字的回忆录,着重叙述了它身受重伤后在阳澄湖畔坚持敌后斗争的故事,以及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后来,刘飞将其中的有关章节取名《阳澄湖畔》,先后发表在上海《萌芽》和江苏的《雨花》文学杂志上。阿庆嫂的扮演者丁是娥在回忆刘飞的文章中写道: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我们剧团创作和演出了现代沪剧《芦荡火种》。这出戏取材于一篇军史征文《血染着的姓名》。这场斗争,正好是当年刘飞同志所领导的部队的斗争生活的一部分……刘飞详细询问了《芦荡火种》创作和演出的情况,高兴地表示沪剧能反映部队生活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还鼓励我们到部队去深入生活。
第三位作者文牧〔照片〕。1959年,上海市人民沪剧团编剧文牧和党支部书记兼团长陈荣兰,计划写一部反映江南新四军艰苦奋斗的现代沪剧,在阅读了《血染着的姓名》后,颇受启发。后又看到了刘飞的回忆录,两人一致认为,这两个作品可以作为素材,创作一部抗日传奇剧。于是,他们采访了刘飞将军,刘飞将军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安排他们深入部队采访收集材料。他们参观了军史展览馆,见到了36个伤病员名单,并了解到伤病员在战斗中用生命夺得九六式重机枪的经过。不久,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集体创作、文牧执笔的现代沪剧《碧水红旗》诞生了,也许受刘飞回忆录《火种》的影响,1960年把剧名改为《芦荡火种》。为了提高该剧的思想水平和演出艺术水平,剧组全体人员深入到故事发生地常熟横泾(现沙家浜镇)进行体验生活,采访新四军老战士和当地的地下党老同志,聆听他们讲述的芦荡斗争故事,参观了抗战遗址和革命文物。剧组还到浙江某部与战士们一起生活,一起操练,体验解放军的气质和思想感情。沪剧《芦荡火种》剧本经过三次大的修改,日趋成熟。剧团及时派出了很强的阵营,著名沪剧表演艺术家丁是娥饰阿庆嫂,解洪元饰陈天民,张清饰郭建光,石筱英饰沙奶奶,陆敬业饰沙七龙。邵滨孙饰刁德一,俞麟童饰胡传魁。1964年3月5日,重新修改后的《芦》剧在上海上演后,连演370场,观众达56万人次。一个剧目由一个剧团连演7个月,经久不衰,这在解放15年来的上海戏曲舞台上还属首次,也是上海沪剧团建团十多年来演出的全部剧目中,连续上演时间最长、上座率最高的剧目。由文化部安排,于1964年1月22日《芦》剧进京上演,刘少奇、李先念、薄一波等国家***出席观看。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剧进行移植演出,在全国演出《芦》剧的剧团竟有31个之多。
第四位作者汪曾祺〔照片〕。1963年春,江青到上海小住,她看了上海人民沪剧团演出的《芦荡火种》后,引起了她的极大兴趣,于是决定把《芦》剧交给水平高、影响大的北京京剧院改编成京剧。北京京剧院迅速成立了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等组成。当时汪曾祺是摘帽“右浱”,因为要改戏,被突击“解放”,批判留用。在4个创作组成员中,杨毓珉是艺术室主任,肖甲是剧团团长,薛恩厚是剧团党委书记,因此,剧本改编的主要任务落在汪曾祺身上。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对《芦荡火种》的剧本改编,再次进行了认真的定位,他把功夫放在剧本的文学性上。比如《智斗》那场戏当刁德一抓住阿庆嫂说的“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阴险地提出:“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祥?”这时阿庆嫂洞察刁德一的蛇蝎心肠,她唱到:“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后来汪曾祺说,这段唱词是从苏东坡的《汲江煎茶》中的“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脱化出来的。在对剧中人物塑造下功夫时,汪曾祺注意吸收京剧折子戏的长处,尽可能把每场戏写得集中、紧凑,防止松散、拖沓。如今,这出戏中的《智斗》《授计》《斥敌》等场都已成为久演不衰、脍炙人口的折子戏,他们既能独立成篇,却又是全剧中不可分割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全局闪烁出熠熠发光的迷人风采。
八个样板戏的顺序?
剧名来源: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沪剧《芦荡火种》上演后,在戏剧界和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兴趣和强烈反响,仅上海一地,就有不同剧种的9个剧团对《芦荡火种》进行移植,而在全国演出《芦荡火种》剧的竟有31个剧团之多。
1963年,北京京剧团接受了改编沪剧《芦荡火种》的任务,创作组由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4人组成,汪曾祺作为主要执笔者,在改编过程中把功夫放在了剧本的文学性上。改编后的《芦荡火种》的京剧最初取名为《地下联络员》,由赵燕侠饰阿庆嫂,谭元寿饰郭建光。后经国家***审看,批准对外公演。剧名最后由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他幽默地说:“芦荡里都是水,革命火种怎么能燎原呢?再说,那时抗日革命形势已经不是火种而是火焰了嘛……戏是好的,剧名可叫《沙家浜》,故事都发生在这里。”于是剧名定为《沙家浜》。
八个样板戏:
1、《红灯记》:
京剧艺术片《红灯记》,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八大样板戏之一,八一**制片厂1970年摄制。
影片根据中国京剧团的现场演出拍摄,片中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李玉和一家三代,为向游击队转送密电码而前仆后继、与日寇不屈不挠斗争的英雄故事。
2、《智取威虎山》:
《智取威虎山》由上海京剧院出品,是根据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部分内容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黄正勤、李桐森、曹寿春、申阳生、陶雄、刘梦德、章力挥、丁国荣、高义龙等先后参与创作、改编,该剧于1967年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3、《沙家浜》:
《沙家浜》由北京京剧团出品,汪曾祺、杨毓珉、肖甲、薛恩厚执笔,该剧是根据上海市人民沪剧团创作的现代沪剧《芦荡火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京剧剧目。1968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抗战时期,江南新四军浴血抗日,某部指导员郭建光带领十八名新四军伤病员在沙家浜养伤,“忠义救国军”司令胡传魁、参谋长刁德一假意抗战,暗投日寇;
地下***员阿庆嫂依靠以沙奶奶为代表的进步抗日群众,巧妙掩护新四军伤病员安全伤愈归队,最终消灭了盘踞在沙家浜的日伪武装的故事。
4、《海港》:
现代京剧(八大样板戏之一)。
60年代,码头青年工人韩小强轻视装卸工作,在装运出国稻、麦过程中,不慎造成散包错包事故。暗藏敌人钱守维趁机将玻璃纤维放在麦包内,企图破坏中国国际声誉。
装卸大队党支部书记方海珍一面教育韩小强,同时对钱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带领大家连夜翻仓,查清散包,追回错包,胜利完成援外任务。
5、《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京剧团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人物原型杨育才的英雄事迹,参照《志愿军英雄传》中《奇袭》一文,后经孙秋潮执笔加工的现代战争类京剧剧目。“文革”期间,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侦察兵副排长严伟才在金城战役中,率领侦察班,在朝鲜人民军联络员韩大年和当地群众的协助下,化装成敌军,策应主力队摧毁“白虎团”团部,生擒“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的故事。
6、《龙江颂》:
1963年春,东南沿海(福建龙海)某地遇到特大干旱,龙江大队党支部书记江水英到县里开会回来,向社员们传达了县委的指示,介绍了旱区的灾情。县委决定在龙江大队堤外堵江抗旱。
九龙江地势低,旱区地势高,如果筑起拦江大坝,挡住上游水流,逼江水改道,就可以把水送到旱区。
7、《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是由同名**改编而成的革命现代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国国家芭蕾舞团首演成功,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在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的直接关注下诞生的。
《红色娘子军》将西方芭蕾的技巧与中国民族舞蹈的表现手法相结合,在芭蕾艺术领域融合了中西文化。《红色娘子军》中的音乐有《娘子军连歌》、《万泉河水清又清》等。
8、《白毛女》: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首先由上海舞蹈学校根据同名歌剧改编的故事片,后逐渐发展成大型舞剧。贺敬之、丁毅执笔,马可等作曲。是芭蕾舞和民族舞结合的典范。
是文化大革命中八个样板戏之一。
关于“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一只向凝呀]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heathy.com/changshi/202508-4139.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一只向凝呀”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文/余光...
文章不错《一支歌曲与四位作者》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