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李清照的爸爸,叫李格非,山东人,进士出身,历任冀州司户参军(财政局局长)、郓州教授(市立大学校长)(北宋中期以后,各路、府、州、军、县都办有官学,每所官学置教授一人,负责管理官学和教授经书,李格非为州办官学教授,故此相当于市立大学校长。有人认为该职相当于教育局局长,实误。)、太学录、太学博士(大学教授)(宋朝太学设博士若干人,每人传授一经,负责日常教学。)、广信军通判(副县长)、秘书省校书郎(中央档案馆干部)(宋朝秘书省为中央机关,统掌图籍、国史、起居注,其职能类似现在的中央档案馆。校书郎在秘书省中为中下层干部)、秘书省著作佐郎(中央档案馆高级干部)(著作佐郎的具体职责是整理皇帝每天的言行记录,编成起居注,并负有撰写祭祀祝辞的任务。)、礼部员外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提点京东刑狱。
李清照的公公,叫赵挺之,也是山东人,进士出身,历任登州教授(市立大学校长)、棣州教授(市立大学校长)、德州通判(副市长)、集贤院校理(中央办公厅干部)(该职具体工作跟“秘书省著作佐郎”有重叠,也是整理皇帝每天的言行记录。)、监察御史(监察部副部长兼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北宋后期的监察御史,位在御史中丞之下,负责规谏皇帝和参议朝政,可以纠察和弹劾上至宰相下至县尉的内外百官,此外还可以推勘刑狱,而且可以独立审理大理寺难以判决的重大疑难案件。)、徐州通判(副市长)、知楚州(市长)、国子监司业(教育部副部长兼出版社社长)(北宋后期,国子监统掌一切国立大学的政令与训导,其行政长官是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司业是其副职,同时兼有刻印经书、向各地官学发行的职务。)、京东路转运副使(副省长)(北宋后期,各省级行政辖区均设“转运使”一人,全面负责民政、财政与司法工作,转运副使是其副职。)、礼部侍郎(外交部副部长)(礼部职能很宽泛,既制定朝会大礼、服饰图样,也参与接待外国使节、少数民族首领,其中礼部侍郎不止一人,赵挺之的主要任务是接待使节。);吏部侍郎(人事部副部长)、中书舍人(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
老公做过军区副司令李清照的丈夫,叫赵明诚,他的履历,需要细说。作为高干子弟,赵明诚打小就进了太学,也就是官办的、免费的、出来就安排工作的干部子弟学校。从太学一毕业,赵明诚就进入中央机关,做了鸿胪少卿。鸿胪少卿这个职位,全称是“鸿胪寺少卿”。“鸿胪寺”是中央机关,跟礼部一块儿接待外国使节和少数民族首领,近似现在外交部的礼宾司。而赵明诚呢,就是这个礼宾司的副司长。在当时,官居五品。这时候,赵明诚才二十多岁,刚跟李清照结婚。
在鸿胪少卿职位上干了没几年,赵明诚的父亲、李清照的公公、曾经做过宰相的赵挺之就去世了,其生前政敌蔡京开始报复赵家子孙,说赵挺之贪污,当查家产,其直系亲属也要罢官。于是赵明诚就被撤了职,带着妻子李清照,偕同他的两个哥哥,从首都开封回了山东老家。在老家,赵明诚做了至少十年宅男,才得以重入官场。这回复出,他不 *** 了,去了山东莱州当市长,后来又去了山东淄博当市长,再后来又去了南京当市长,同时还兼任江南东路经制副使,也就是省军区副司令。在南京任上,中央驻南京某部闹兵变,领头的军官计划在南京城中烧杀抢掠,南京官员得知消息,急忙报告给赵明诚这个市长兼军区副司令,求他调兵镇压,以免南京落入叛军之手。不料赵明诚非常怕死,在叛军还没有攻城的时候,他就像个夜行的侠客那样,借助勾索翻越城墙,一溜烟逃走了。
因为临阵脱逃,赵明诚被罢官,市长兼军区副司令成了平头百姓。他带着李清照离开江苏,准备去江西买房定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苏,将卜居赣水上。”按,宋代文人凡说“僦居”,即为租房;凡说“卜居”,则指买房或买地建房。参见拙著《千年楼市》。)。刚走到安徽池阳,又接到通知,朝廷让赵明诚去浙江湖州当市长。于是赵明诚把李清照安排在安徽暂住,自己去南京谢恩(当时北宋已经灭亡,南宋朝廷曾短暂在南京驻扎),路上去得太急,中了暑,一病不起,死了。他一死,李清照自然就成了寡妇。
半生豪门爸爸做过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提点京东刑狱),公公做过宰相(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丈夫做过军区副司令(江南东路经制副使),娘家弟弟、婆家哥哥、外公和几位舅舅也都是高干。用现在的话说,李清照绝对出身豪门。
1. 翻译下面的这篇文章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
参考译文: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他幼时,非常清秀聪明机灵。当时官府正以诗赋取士,李格非却独自一人用心于经学,写有《礼记说》数十万言,遂登上了进士第。他被委任为冀州司户参军,又参加了学官考试,担任了郓州的教授,郡守因为他很贫困,就想让他兼其他官,李格非婉言谢绝,认为不可。后入朝补太学录,再转博士,由于文章写得很好受到了苏轼的赏识。他曾写有《洛阳名园记》,说:“洛阳的盛衰,是国家治乱的征候。”以后洛阳被金人占领,人家都以为他说的非常灵验。宋哲宗绍圣时期(1094—1098)设立馆局编辑元时期的奏章,任命李格非为检讨,李格非不就任,违反了宰相的意愿,被迫离开朝廷通判广信军。有一个道士说人的祸福有时能够说中,他出去一定要乘车,民间风俗喜欢迷信,许多人被他迷糊住。李格非和这个道士在路上恰巧遇上,他就命令左右差役把这个道士从车上抓下来,彻底追究他的奸诈欺骗老百姓的罪行,对他施以杖刑,然后把他驱逐出境。后来李格非被召回朝廷任校书郎,又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的刑狱,不久,以党籍之祸罢官。死的时候,年六十一。
李格非苦心孤诣精通词章,勇往直前,不管难易可否什么情况,他的笔力从不稍停。他曾经说:“文章不可以随便写,诚心不具备,就不可能把文章写得很好。我考察晋朝人会写文章的人很多,到刘伯伦写的《酒德颂》,陶渊明写的《归去来辞》,字字句句像从肺腑中流出来的,遂高出于众晋人之上,原因是他们的诚心具备。”
2. 朱买臣 文言文翻译起初,朱买臣被免了职,正等待着皇帝重新任命,日常就在会稽郡邸的守邸人那里借住吃饭。朝廷授与会稽郡太守官职,买臣穿上过去罢免时的衣服,怀揣系着绶带的官印,步行回到郡邸。逢着上计的时候,会稽郡办上计的官吏正一起聚着饮酒,对买臣都不屑看上一眼。买臣走进内房,守邸人就和他一道吃饭。吃到快饱的时候,买臣稍微露出那系着官印的绶带,守邸人觉得那东西很奇怪,就上前拿着那绶带,端详着那方印章,正是会稽太守章。守邸人吃了惊,走出屋外告诉了上计掾吏。掾吏们都喝醉了,大叫大喊道:“胡说罢了!”守邸人说:“你们试把它拿来看看吧。”那位平素轻视买臣的旧相识走进室内看了官印,(吓得)回头就跑,高声嚷道:“的确如此!”在座的人(这才)惊慌害怕起来。禀告守丞,互相扯拽在庭院中排好队拜见朱买臣.
会稽的地方官听说新任太守将到,就发动百姓打扫道路,县官一并出来迎接,(迎候的)车子有一百多辆。
3. 文言文全文翻译,李蘩
原文:李蘩,字清叔,崇庆晋原人。
第进士,为隆州判官,摄绵州。岁昆,出义仓谷贱粜之,而以钱贷下户,又听民以茅秸易米,作粥及褚衣,亲衣食之,活十万人。
明年又饥,邛蜀彭汉、成都盗贼蜂起,绵独按堵。知永康军,移利州,提点成都路刑狱兼提举常平。
岁凶,先事发廪蠲租,所活百七十万人。知兴元府、安抚利州东路。
汉中久饥,剑外和籴在州者独多,蘩尝匹马行阡陌间访求民瘼,有老妪进曰:“民所以饥者,和籴病之也。”泣数行下。
蘩感其言,奏免之,民大悦。徙仓部员外郎,总领四川赋财、军马、钱粮,升郎中。
淳熙三年,廷臣上言:“四川岁籴军粮,名为和籴,实科籴也。”诏制置使范成大同蘩相度以闻,蘩奏:“诸州岁籴六十万石,若从官籴,岁约百万缗,如于经费之中斟酌损益,变科籴为官籴,贵贱眂时,不使亏毫忽之价;出纳眂量,勿务取圭撮之赢,则军不乏兴,民不加赋。”
乃书“利民十一事”上之。前后凡三年,蘩上奏疏者十有三,而天子降诏难问者凡八,讫如其议。
民既乐与官为市,远迩欢趋,军饷坐给,而田里免科籴,始知有生之乐。会岁大稔,米价顿贱,父老以为三十年所无。
梁、洋间绘蘩像祠之。 范成大驿疏言:“关外麦熟,倍于常年,实由罢籴,民力稍纾,得以尽于农亩。”
孝宗览之曰:“免和籴一年,田间和气若此,乃知民力不可重困也。”擢蘩守太府少卿。
范成大召见,孝宗首问:“籴事可久行否?”成大奏:“李蘩以身任此事,臣以身保李蘩。”孝宗大悦,曰:“是大不可得李蘩也。”
上意方向用,而蘩亦欲奏蠲盐酒和买之弊,以尽涤民害。会有疾,卒。
诏以蘩能官,致仕恩外特与遣表,择一人庶官,前此所未有。 初,蘩宰眉山,校成都漕试,念吴氏世袭兵柄必稔蜀乱,发策云:“久假人以兵柄,未有不为患者。
以武、宣之明,不能销大臣握兵之祸;以宪、武之烈,不能收藩镇握兵之权。危刘氏、歼唐室,鲜不由此。”
吴挺以为怨。后蘩总饷事,挺谬奏军食粗恶,孝宗以问蘩,蘩缄其样以进,挺之妄遂穷。
逾三十年,吴曦竟以蜀叛,安丙既诛曦,每语人云:“吾等焦头烂额耳,孰如李公先见者乎?”蘩讲学临政皆有源委,所著书十八种,有《桃溪集》一百卷。译文:李蘩, 字清叔, 崇庆晋原人。
考中进士后, 担任 隆州判官,负责绵州的政事。当年出现灾荒, 隆州判官, 负责绵州的政事。
当年出现灾荒, 李蘩拿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出义仓的粮食低价卖给受灾的百姓, 并把钱借贷给贫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民 ,又允许老百姓用茅秸换米, 他还做了粥和衣服 ,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被救活的有十万人。第二年又 亲自送给灾民吃和穿 ,被救活的有十万人 。
饥荒之年,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是 饥荒之年 ,邛蜀彭汉、成都盗贼四起, 唯独绵州没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年景不好, 有受到盗贼的侵害。
年景不好, 他事先打开粮仓赈济 百姓,并免除他们的租税 ,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百姓 ,并免除他们的租税,被救活的有一百七十万人。
汉中长时间饥荒,剑外的军队在老百姓中买粮的情况 汉中长时间饥荒, 特别严重。 特别严重。
李蘩曾经单人匹马地去田野间访问老百姓 的疾苦,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的疾苦, 有位老妇人对他说 :“ 老百姓之所以饥饿, 都是‘军队强行购粮 ’ 害的呀。 说着就泪流满面。
都是 ‘军队强行购粮’害的呀。 ” 说着就泪流满面。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免去了“ 于是)上奏朝廷 李蘩对她的话深有感触 ,(于是 上奏朝廷 ,免去了“和 老百姓非常高兴。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籴 ” ,老百姓非常高兴 。
李蘩被调任为仓部员外郎,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 、钱粮,后升任郎中。 总管四川的税收、军马、钱粮,后升任郎中。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名 “ 淳熙三年,朝中大臣上奏: 四川每年买军粮, , 。 为‘和籴’ 实际是‘科籴’”皇上下诏让制置使范成 和籴' 实际是‘科籴’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 大和李蘩一起核算一下上报朝廷,李蘩上奏说: 各州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每年买粮食六十万石 , 如果按照官府买粮的价钱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一年大约要用钱一百万缗, 如果在经费中斟酌一下应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
减少和增加的项目,就可以使科籴转变为官籴。粮食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 价格的贵贱可以看年景,不能让老百姓吃一点亏;支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
出和收入要看数量,不要索取蝇头小利。这样军队就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
李蘩就写了“ 会兴盛,老百姓也不用增加赋税。”李蘩就写了“利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
前后共三年, 民十一事”上奏给朝廷。前后共三年,李蘩上奏章十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但终究同意了他 三次,而皇上下诏书责问他有八次, 的建议。
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 的建议。百姓很乐意同官府买卖粮食,远近的人都高 兴地前来,军饷得到了保证,而。
4. 文言文 穿井得人 全文翻译” 有人听到这话,丁家的人回答说。
宋君。 有闻而传之者曰,以致以讹传讹。”
[提示]:“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介词。
⑦使——使用,从井里打水:“丁氏穿井得一人:“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传播说: 这则寓言提醒人们:古代国都也称“国”。溉原文] 宋之丁氏。
⑥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听到风就是雨。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引进主动者。
⑤闻之于宋君——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国。
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指劳动力,不要人云亦云。汲: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家无井而出溉汲:“吾穿井得一人”,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音ji,常一人居外。
于:“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听到什么传闻之后:音gai:“得一人之使⑦。” 《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和·慎行览·察传》,浇灌。
③及——等到:代词:当“被”讲,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介词,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告人曰,便对别人说,闻之于宋君⑤。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⑥,须到外面打水浇地。
之。于,家中没有井,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当“向”讲:宋国国君,丁氏对曰。
穿井得一人 [译文]。 ④国人道之——都城的人谈论这件事。
②溉汲——从井里打水浇地,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国人道之④。
第③其家穿井,是“闻”的宾语。
5. 文言文《杜弼》翻译杜弼,字辅玄,中山郡曲阳人。杜弼幼年时就聪明敏慧,家境贫寒没有书籍可读,十二岁寄居郡学读书。同郡人甄琛时任定州刺史,到郡学考察面试学生,召见杜弼回答问题,应答如回声般快捷,甄琛对他的才智大加赞叹,认为很奇特,并命两个儿子甄楷、甄宽和他交朋友。州牧任城王元澄听说后召他前来询问,深加叹赏,称许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杜弼擅长书写公文书信,往往为当时同辈人所推重。孝昌初年,被推为太学博士。调任光州曲城县令,施政廉洁清明,被远近称赞。杜弼父亲在乡里,被贼人杀害,杜弼服丧六年。仪同窦泰西征,诏命杜弼监军。到窦泰战败自杀后,杜弼和他的部下六人,逃回陕州。
多次升任至大行台郎中,又被引进掌管机要政务,很受信任优待。他曾利用单独与神武帝一起的机会私下劝神武帝接受魏朝禅让,被神武帝举杖将他打跑。丞相府法曹辛子炎问事时称“取署”,子炎读“署”音为“树”音,神武帝恼恨他犯了讳,当面杖责他。杜弼进前劝说道:“孔子说‘征’就不说‘在’,子炎是可饶恕的。”神武帝骂道:“眼看着人家在生气,还要引经据典!”叱令他出去。杜弼走了十步左右又叫他回来,子炎也得到宽恕。
适逢梁贞阳侯萧明等人带兵进犯彭城,大都督高岳、行台慕容绍宗出兵征讨,诏令杜弼为军司,代理行台左丞。后来魏帝在显阳殿召集名僧讲说佛教理论,下令杜弼升坐主讲座位,没有人能难住他。魏帝叹服说:“这等贤能的人,如果生在孔子门下,又会怎么样呢!”
又以原任官职到郑州做事,尚未出发,被家中食客告发杜弼谋反,经审讯察验不是事实,很久才被宽赦,因此谢绝宾客往还。楚州人东方白额谋反,临海镇被贼帅张绰等所攻打,杜弼率领激励城中人众坚守,终于保全城池。文宣帝嘉奖他,命他代理海州刺史。后来被任命为胶州刺史。杜弼所到任职之处,清静廉洁,被官吏人们所怀念。
杜弼生性正直,在割据一方的小国朝廷中多有纠正。到文宣帝做丞相后,提拔他做到百官之首,起初听到禅位的议论,还有谏诤之言。皇帝又曾经问杜弼:“治理国家当用什么人?”回答说:“鲜卑人只知骑马驾车,应当用中原人。”皇帝以为是讥讽自己。高德正居要职,杜弼不能谦让他,甚至当众面斥高德正。高德正因此深恨于他,多次说他的短处。又指使主书杜永珍秘密启奏杜弼在长史任上,受人请托,大办婚嫁,皇帝心里暗暗恨他。杜弼依仗自己是旧人,仍然有公事就上言陈请。十年夏天,皇上喝了酒,以多罪积累处罚他,派使臣到州治斩杀他。皇帝很快就后悔了,派驿马追赶使臣,却没有赶上。
6. 蒲松龄之妻 文言文 翻译蒲松龄之妻
五十余犹不忘进取①。孺人②止之日:“君勿须复尔!倘命应通显,今已台阁③矣。山林目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④为快哉!”松龄善其言。顾儿孙入闱⑤,褊心⑥不能无望,往往情见乎词,而孺人漠置之。或媚以先兆,亦若罔闻。松龄笑日:“穆如者⑦不欲作夫人⑧耶?”答曰:“我无他长,但知止足。今三子一孙,能继书香,衣食不至冻饿,天赐不为不厚。自顾有何功德,而尚存觖望⑨耶?”
(选自清.蒲松龄《述刘氏行实》)
[注释]①进取:此指通过科举考试获取功名。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不第。②孺(rú)人:妻子。③台阁:宰相。④以肉鼓吹:犹言一呼百诺。⑤入闱:参加科举考试。⑥褊(biǎn)心:私心。⑦穆如者:端庄的人。此指妻子。⑧夫人:此指贵夫人。⑨觖(jué)望:不满意。
(蒲松龄)五十岁还不忘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妻子劝止他说:“你不要再这样干了。如果命中应该通达显贵,那今天(你)已经做宰相了。山林中自有让人快乐的地方,何必以一呼百诺为快乐呢?”蒲松龄认为妻子的话是对的,但当看到儿孙参加科举考试,私心总不能觉得自己没有希望,(追求功名的)思想往往表现在言语中,而妻子淡漠处之。(蒲松龄)有时候用未有的好兆头来讨好她,(她也好象没有听到一样。蒲松龄笑着问:“我的妻子难道不想做夫人吗?”(她)回答说:“我没有其它长处,只知道知足。而今我已有三个儿子,一个孙儿,能继香火,吃穿不至于受冻挨饿,老天所赐不可说不厚。自己回顾有什么功德,而仍有不满意呢?”
7. 文言文翻译翻译《吕蒙传》
吕蒙字子明,祖籍汝南富陂。年少时去南方,依附姐夫邓当。邓当是孙策手下的将领,多次参加讨伐少数民族政权山越的战斗。吕蒙十五六岁时,偷偷跟随邓当参加战斗,邓当发现以后大吃一惊,大声指责吕蒙,让他回去,吕蒙不肯。回去后,邓当向吕蒙的母亲告状,吕蒙的母亲很生气,要惩罚吕蒙,吕蒙说:“贫困的生活,低贱的地位难以让人忍受,如果侥幸立功,就可以得到富贵功名。况且‘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母亲悲伤无奈地认同了吕蒙。
鲁肃临时代理周瑜的事务时,邓当去陆口路过吕蒙屯兵的地方。当时鲁肃还是轻视吕蒙的,传闻鲁肃曾对邓当说:“吕蒙将军的功名一天天增长,不能拿以前的眼光看待他了,您应该重视这个事情。”鲁肃随即去拜访吕蒙。酒到酣处,吕蒙问鲁肃:“您担负重任以抵御关羽方面军,打算用什么方法应付突然发生的袭击?”鲁肃轻慢地说:“临时想办法就行。”吕蒙说:“现在东吴和西蜀是暂时联盟,关羽毕竟对我们有威胁,怎能不提早做好应对的打算呢?”于是就这个问题,为鲁肃想了五中应对的方法。鲁肃又佩服又感激,从饭桌上跨过去,做在吕蒙旁边,手抚着吕蒙的背,亲切地说:“吕蒙,我不知道你的才能策略竟然到了如此的境地!”
8. 文言文翻译先公为谏官王巩的父亲王素作谏官时。
有一位大将名叫王德用的,给仁宗献上了几位美女。这在封建时代。
实在不能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可王素知道了,却提出了批评。仁宗问他:“这是宫中的事情,爱卿怎么知道的?”王素说:“为臣是谏官,只要听到风声,用不着核实,就有权批评。
如真有这么回事,陛下就应当改正;如果没有,不过是传闻失实,也就罢了。陛下何至于盘问为臣从何得知这事呢?”仁宗笑着说:“实有此事。
这几位美女现在朕的身边,朕很喜欢她们,且留下来,如何?”王素说:“如果陛下不喜欢、疏远她们,留下来倒也无妨;为臣怕的就是陛下喜欢、亲近她们啊!”于是仁宗立刻吩咐身边的太监:“给她们每人三百吊铜钱,令她们马上离开皇宫。事情办妥了,赶快回来报告。”
说着说着。眼泪便流下来了。
王素说:“陛下既然认为为臣批评得对,也不必这么急着办,回宫以后,慢慢打发她们走,也就是了。”仁宗说:“朕虽然是皇帝.可是感情和普通人也没有什么两样。
如果看到她们哭哭啼啼不肯走,朕恐怕也不忍心让她们走了。爱卿暂且留在这里,等候派去的人回来报告。”
过了一段时间,太监回来报告,说那几位美女已出了宫门,仁宗脸上露出难过的神色,这才起身回宫。
关于“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盈溪纯]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heathy.com/jingyan/202508-4093.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盈溪纯”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李清照身世:一代才女李清照竟是属于高干家属?》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