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

网上有关“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廷腐朽,外敌侵辱,十余年间,相继暴发了义和团暴动、鸦片战争、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等重大历史事件,内忧外患。重创之下,原本就虚弱不堪的清王朝国力更加衰败,老百姓生活困苦难熬,泱泱大国陷入了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1891年12月15日,我的祖父张国华出生在直隶(今河北省)献县城南老盐河畔的张旺屯(现属泊头市),一个略有几亩薄田的中农家庭。据长辈说,张旺屯张姓氏族是明朝中期,从晋北边关被朝廷钦点迁来此地的驻防军,负责拱卫京畿重地。随着时光荏冉,渐渐地转为屯垦,军民溶合,扎根于冀中平原……

祖父在家排行老三,自幼身体柔弱,不堪农事。传说祖父少儿时去井边挑水,扁担压弯了腰,脚底站立不稳,左晃右摆,仅百十来米的路,到家时水泼撒的只剩小半桶了,引来小伙伴们嬉笑。据说,最后还是由一家之主的曾祖父发了话:这小三干不了活,还是去读书吧!

祖父自九岁起开始念私塾,一念就是七个年头。1907年春(清光绪年),考入献县高等小学堂,堂长(校长)为陈葆泉(清殿试甲等进士)。1911春(宣统三年)毕业会试,祖父的考试成绩列最优等,时任直隶提学使傅增湘(清三品文官,相当于一省主政教育考试的副省长职)亲授奖予廪生(即秀才中成绩前茅者),按月奖励给口粮。1912年,祖父又不负众望,考上了河间省立中学,四年后毕业。值此,祖父巳25岁,按乡村惯例,这也是学有所成了。祖父回到了家乡,受聘当上了一名乡村教师。

祖父禀性沉静稳重,好学善思,自读私塾起一路顺风,至中学毕业,考取了秀才,领受褒奖,在当时算是有了功名,在乡村中也算是为张氏家族争了荣光,前程似锦。在长达历时十七年的基础学习和受业后,祖父扩展了眼界,思想逐渐成熟,加上受辛亥革命、推行新政等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心中也有梦想,期望着有一天,能冲出乡村藩篱所困,早日投身社会变革,追寻崭新的人生。因此,祖父极不甘心于沦圄于封闭的田野农村,斯守着三尺讲台的执教生活,而是时刻关注着外界的社会讯息,等待寻觅着时机……

天赐良缘,命运之神悄然降临。1917年春节期间,老家张旺屯有个与祖父同族亲同辈份的兄长张国溶(字月波)回乡省亲。他早年外出求学,考中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从军,受"北洋三杰"之一,时任副总统的冯国璋赏识,从连长至营团长又到旅长、师长,步步高升,被北洋政府授予猷威将军。如今荣归故里,威风八面,被附近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尊称为"张大人"。

这位"张大人"带回的一条信息,激活了祖父心中早巳暗涌着的理想。当时,国家面临着势衰力竭,经济崩溃,被西方列强瓜分殖民的危机之时。一些有远见卓识和民族自强心的仁人志士们,奋起挽救,鼎力谏言政府停止僵化落后的科举制度,推新除弊,大力开办学堂,启发民智,振兴军备,训练新军。于是,清廷由陆军部牵头,仿效世界先进发达国家德、日的军事教育模式,于1903(光绪29年)在京畿昌平县清河镇,创办了清河陆军预备学校(后改为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该校学制为二年半,二年的基础理论教育,半年的入伍实习。当时,正值该校正筹备第三期招生,主要对象是已报名而尚未科举应试和少部分的中学毕业,且身体健康的学生。

面对这一机遇,祖父下定决心,志在必得!经这位族兄"张大人"引荐和介绍,祖父顺利参加了由陆军部军咨处组织的招生考试。据祖父回忆,当年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参加应试,祖父登榜名列前第十三名,顺利考入清河第一陆军预备学校(校长钱选青),跨出了投笔从戎,强军备壮国力之理想的第一步。

二年课堂学习后,祖父张国华被分配到北洋驻南苑陆军十五师炮兵团一营二连,入伍当兵半年后毕业。1921年春,因学业成绩优良,祖父与同学董振堂(宁都起义领袖,红军第五军团长,1937年在甘肃高台县牺牲,民族英雄)一同被推荐升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学习,于1923年秋毕业,从此开启职业军旅生涯……

此后,祖父前后经历了近三十年的从军之路,先后参加了北伐统一战争和淞沪抗日会战,于1946年秋退役。解放后,祖父加入了天津市民革,后又被天津市政协选聘任文史馆馆员。1983年8月,祖父无疾而终,驾鹤仙逝,享年93岁!

我的祖父张国华作为一名旧军人,亲身参与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期间,无论是积极投身北伐革命,还是参加淞沪会战,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因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坚决请辞退役回乡,为民族为亲人为自己,选择了正确的人生方向。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审时度势,深明大义吧!

这个人就是于谦,我们比较熟悉,此人的功绩可以说跟唐朝郭子仪一样,有再造王朝的能力。当年要不是此人,明朝要约早200年亡国,这还要说到明英宗朱祁镇。?

明英宗朱祁镇登基后,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导致了后来酿成土木堡之变。就在当时,瓦剌南下,太监王振极力怂恿年仅22岁的明英宗御驾亲征,最后英宗听信,于是带领一支由20多位明朝军方高级将领和一大批文官组成的50万大军去亲征。再出征前他指定他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摄政。可惜这支大军准备不足,供应很差,最为关键的大太监王振为统帅。最后在这位无能统帅的领导下,大军行至土木堡时,遭到了瓦剌的伏击,明朝军队损失惨重,溃不成军,王振战死,英宗被俘。

英宗被俘的消息传到明朝首都北京后,大明朝廷乱成了一窝粥,当时的侍讲徐有贞极力鼓动朝廷南迁。而忠肝义胆的于谦面对瓦剌入侵,英宗被俘,大明岌岌可危时,视死如归的保卫大明王朝,并说:?提议南迁,斩首!?随后郕王朱祁钰继位,号景泰,遥尊明英宗为太上皇。稳定朝局后,于谦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大战中,于谦身先士卒,最终打赢了北京保卫战。北京保卫战在明朝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确保了都城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剧的再次发生,也粉碎了瓦剌也先图谋中原的企 图。

所以,于谦一度后当时人称之为战神。文人书生成了战神。他最大的功绩就是在危机之中挽救了大明王朝,为大明王朝再续200年。称为战神也不为过。

当然,我们要记住他是一位文人。他十几岁的时候也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石灰吟,?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关于“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慕卉]投稿,不代表乐毅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leheathy.com/changshi/202508-2012.html

(6)
慕卉的头像慕卉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慕卉的头像
    慕卉 2025年08月02日

    我是乐毅号的签约作者“慕卉”

  • 慕卉
    慕卉 2025年08月02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

  • 慕卉
    用户080204 2025年08月02日

    文章不错《祖父的故事之四-柔弱书生舍弃功名投笔从戎立志强国》内容很有帮助